编者按:
宁夏师范大学始建于1975年。四十九载创业,筚路蓝缕,弦歌不辍,从专科到研究生教育、本科教育不同层次,全日制高等教育、职业教育、继续教育、留学生教育等不同类型的人才培养体系。初心如一,使命荣光。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。为观照现实,激励后学,从校史中汲取奋勇前行的智慧与力量,让我们一同走进《母校记忆》。
那是一道光
哈小军
曾经那些熟悉的面孔,像蒲公英的种子,在毕业的那天散落在萧关内外。
时间的长河,洗尽铅华;回首往昔,岁月如故。
我是千禧年进入固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就读,当时母校还是一所专科学校。受父亲的影响,我自小就立志当一名教师。高中毕业后,考入固原师专,是我此生最大的荣幸、最好的收获。
这里,忘不掉的是梦想,也是初心。
说起母校,我倍感自豪。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,到固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就读,是人生中第一次出远门。扛起一卷铺盖,踏上求学之路。那时候肩上扛着的是梦想,当一名好老师的梦想。
初入校园,生涩之情还是有的。远远看到的筒子楼,八人一间的宿舍,熟悉的陌生、陌生的熟悉,一如第一节课,老师用了“大家就要像磁铁一样,紧紧吸引、团结到一起”的比喻,让陌生的我们迅速走向熟络。
那时候学校的操场还是夯土操场,球鞋、布鞋在上面踩出各种印记,像斑驳的记忆。那时候最喜欢的事,就是在课后闲暇时,抱着篮球在土操场上挥洒汗水,扬起的灰尘变成最清晰的记忆。
步入母校,怀抱着自己的梦。在这里,有传授知识的恩师,有学海为伴的同学,有志同道合的挚友。毕业后,我成为了一名教师,七年的教师生涯中,我从初出茅庐成长为教学能手,离不开的是母校对我的教导。
这里,教会我的,有知识也有品格。
磨炼是最好的教育。与现在的教学环境相比较,那时候的硬件设施确实差的太多。门前是排水沟、砂石路,校园的水泥地、土操场,都是岁月不留痕的记忆。
在这里,八人一间的宿舍稍有拥挤,每天早上起床时候,洗脸盆、拖鞋满地都是,快乐也是满地。虽然生活比较艰苦,但是我们很享受这样的学习生活方式,大家一起泡图书馆,一起在教室里复习功课,迎着晨光背诵,那时候眼里有光,对自己的大学生活充满了期待。
三年的学习生活,教会了我许多。毕业后,各种压力接踵而至,尤其是跳出教育走上行政之路,真的很难。我考上公务员被分配到红寺堡区大河乡,那时候乡镇办公室就是一个人的舞台,我要写材料、搞协调、管后勤,每次快绷不住的时候就会想起母校爬坡过坎、筚路蓝缕、逐梦前行的发展史,就会找寻到重新站起来的力量。
宁师精神,是创业历程和办学情怀的集中体现,更是深植无数学子精神家园的种子。作为宁师学子,学而知不足,行而知不足,把终身学习作为自身修养的抓手一以贯之,用母校教会我们的谦逊待人接物。
学校之功,旨在传承。母校被誉为“六盘山下人才基地、宁南山区教师摇篮”,从这里走出去的学子们,已经撑起了宁夏教育的一方天地。在我任红寺堡区教育局局长期间,做了一个粗略的统计,教师队伍中有近一半的是母校学子,三级骨干教师中,学弟学妹们的占比达到了70%。这是母校带给我们的职业安全感,也是核心竞争力。
欣闻母校已更名为“宁夏师范大学”,一路办学,几经更名,度势跨越,层次迭升。今日母校正以腾飞之势发展,成为区域教育的执牛耳者,是一所盛名在外的高等学府。“济济学人,芳馨如兰”的美好愿望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。母校,承载了教育人的教育梦,培养了实现教育梦的教育人。
母校是一道光,光芒万丈!
作者简介:
哈小军,男,2003年毕业于固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物理与信息技术系,先后在红寺堡区第二中学、红寺堡中学任教,曾荣获“青年教育能手”荣誉称号。先后在红寺堡区大河乡、扶贫办、农业农村局、发改局、政府办公室任职,2021年任红寺堡区教育局党组书记、局长,现任吴忠市红寺堡区财政局党组书记、局长。
(审核:杨改红 责编:夏文彬 编辑:吴蓉 整理:郑翔匀)